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此,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升至5.25%—5.5%,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美联储自去年启动本轮加息进程以来的第11次加息,累计幅度达到525个基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美联储的最后一加吗?再加如何?不加了又如何?
此次美联储加息,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方面,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距离通胀率降至2%的目标仍有距离。另一方面,美国就业数据表现强劲,就业需求依然大于供给,因此美联储认为经济偏热,需要通过加息降温。
这是最后一加吗?本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未来是否加息,将取决于数据,今年大概率不会降息。由于美联储的表态较为含糊,市场对于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的倾向存在分歧。
一部分市场观点认为,美联储有可能就此结束本轮加息周期,明年上半年可能降息;另一部分观点认为,由于2%的通胀目标远未达成,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的鹰派政策倾向或仍将存在,加息或将延续至明年。
如果加息持续,美国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将面临亏损风险。本轮快且急的加息,为美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埋下隐患。在美国签名银行、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多家银行倒闭之后,美联储用了大量短期的“窗口指导”或再贷款工具,给美国银行提供资金,保证流动性,尽量避免严重挤兑。但是,加息如果持续,将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继续攀升、资产端收益承压、盈利空间收窄。
持续的加息,让劳动力需求和经济活动也受到打击。加息意味着信用卡、房地产和汽车等贷款的利率将再次攀升,消费者和企业的借贷成本再次上升,将抑制投资和消费。WalletHub数据显示,由于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期间利率上调了500个基点,借款人将在未来12个月内支付344亿美元的额外利息费用。美联储宣布再加息25个基点,将使消费者再多支出17.2亿美元。
如果美联储加息收尾,那么,将对全球的新兴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全球经济溢出影响也会减弱。
如今,各国货币政策出现一定程度分化。韩国、印度等国家央行在今年3、4月间已陆续停止加息,日本央行近日宣布仍旧坚持宽松货币政策短期不改变,欧央行和英国央行是目前为数不多仍维持较激进加息节奏的央行。
在美联储重启加息步伐之际,欧洲央行7月27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自去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连续九次加息,共计加息425个基点。但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元区通胀压力仍然较大,6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5.5%。
相比之下,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在正常区间,利率水平总体比较平稳,呈现出“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的特征。总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形势较为匹配,我国的利率水平是适度和比较平稳的,在收紧和放松两个方向都相对审慎、留有余地。
那么,美联储又加息了,要不要囤点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居民不必追高持有美元。7月27日,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7月2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265元,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7.1295元,单日调升30基点。至此,人民币中间价实现连续六个交易日升值。
招商宏观研报指出,下半年,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前景基本确立。美联储政策转向前景及其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的边际反差意味着下半年美元指数有望跌至95,再加上央行已经打开工具箱,进而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风险基本消除,升值可期。
记者:王新蕾
策划:齐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