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求印度解冻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资产,印度法院说驳回就驳回,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印度赚的钱谁也别想带走。
美国和欧洲冻结俄罗斯从央行到寡头的资产,但是自己也清楚,这么干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在遥远的东方,印度居然给美国当起了老师,展示了如何用法律手段去收割资产。只不过,这个被收割的企业,是小米。
去年4月,印度执法局冻结了小米印度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是46.8亿)的资产。小米当然不服,在印度打官司,想解决这件事。如今这一年过去,卡纳塔克邦的法院驳回了小米的申诉。小米则在重申在印业务合法合规,正在研究此事并等待书面命令。
(资料图片)
印度冻结小米资产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小米从2015年开始,假借“汇出专利费”的名头,给3个完全不相干的外国实体,非法汇款555.1亿卢比。根据1999年的印度外汇法,执法局对小米扣押了等额的资产。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汇出专利费是常规操作。小米在印度产销的商品,用到了印度境外企业的技术,就要给对方打钱。同时,汇出专利费也是跨国企业合理避税的操作之一。
印度政府坚持冻结小米资产,说到底是想迫使小米,把合理规避的税钱交出来。
小米能同意吗?小米印度当时澄清说,被扣押的钱里,84%都是支付给高通的特许专利费,印度当局这么做,太让人失望了。
小米当然会失望了,印度是小米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场之一。2021年,小米在印度的市占率高达25%,排名第一。但被印度政府这么一折腾,小米现在已经被三星、OPPO、VIVO超车,所以说这个打击还是挺大的。
2022年7月,印度执法机构突击检查vivo多处经营场所
事发之后,小米在印度就地起诉印度执法局,一直跟印度政府交涉沟通。在印度使用印度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不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国家,管你是盟友还是对手,一旦涉及到印度自身的利益,一律都是无差别打击。
美国要发展“印太战略”,将印度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但是印度完全不给面子。以汽车工业为例,美国福特在印度深耕了30年,最终还是在2021年扛不住停产了。福特方面表示,过去10年投了不少钱,但它的运营亏损在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是137.8亿)以上。而且印度市场对新车也并不感兴趣,不如趁早止损,关闭在印度的生产线。
为了彻底告别印度,福特还不得不再砸上20亿美元,对印度工厂进行重组。而在福特之前,美国通用汽车、哈雷摩托车已经接连败走印度。日本铃木和韩国现代虽然在印度行情挺好,但是它也接受不了印度对汽油车28%的高额关税。
大多数企业希望进入印度市场,但是又顾虑重重。今年4月,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4.24亿,彻底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意味着印度不仅消费人口多,那劳动力也多,而且还更廉价,有拼劲的企业都会想来印度试试水。
但同时,印度每个地方对税收的标准是参差不齐,贸易保护主义又很严重,可谓是选择性执法、普遍性违法,政府想对哪个企业找茬都是轻而易举。
还记得去年7月,中国手机商荣耀退出印度市场的时候,表示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番话给人的感觉是又好笑又无奈。从2014年到2021年,全世界2783家企业先后暂停了印度的业务(印度《商业标准报》数据)。印媒自己都承认,印度的经商环境确实对跨国企业不太友好,但也不忘甩锅这些国际大厂,怪他们明知道印度市场对价格敏感,还不调整发展战略。
纵观印度对外企开展税务调查、开巨额罚单的这些过往,其实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经济好的时候,这种事就少一点;经济如果不景气,就得多开两张给政府创收了。冲着这一点,各大企业都得盼着印度经济好好的,少给自己找麻烦。
印度的目标是当下一个世界工厂,莫迪希望在2047年前后,印度变成发达国家。但近3000家跨国企业撤出印度市场,已经表明了资本对印度的不信任。
一个又一个小米、福特的例子摆在眼前,有多少企业自信可以不在印度倒下,赚到的钱,真的能从印度带走吗?
责任编辑: